总书记在听取湖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提出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也强调了“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新疆而言,一体化发展推进过程仍存在一些堵点、卡点,无法适应建设科技强国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对科技人才的新需求。一方面,在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体系建设方面,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等的供给规模和质量仍难以满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科教、产教融合“合而不深”,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未能把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关键问题及时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内容。学科线性分割和人才培养的单一知识结构,滞后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对具备数字素养和国际视野的交叉复合创新人才的需求。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流动不畅,也限制了人才第一资源价值的充分释放。与此同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还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在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和成果共享,人才引、育、用、留等方面可操作性细则不够,科技成果存在“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缺钱转”等问题。 能否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因此,应多措并举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形成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社会合力。具体而言,一是要以强国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重大场景和重点问题驱动,推动教育、产业、科技部门实现战略一体谋划、管理一体协同、工作一体布局、事业一体推进、资源一体配置、政策一体设计。传统理念是以高校独立培养人才为主,但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高等教育要更加重视面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需求培育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二是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建立科技普查制度、科技中介协同和龙头企业报告等制度,动态找准摸清产业链卡点、堵点、痛点,常态化梳理发布产业创新所需的科技攻关难题,联合高校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形成场景驱动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创新循环,提升资金、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配置效率。三是要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在完善推广“赛马制”“揭榜挂帅”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科技人才“白名单”和科研管理“负面清单”制度,激励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人才联合培养,发挥企业、猎头机构、专业智库机构等市场主体引才、用才和促进人才成长的作用;客观认识不同科研主体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探索科技人才自主评定、按贡献评价等新模式。四是要持续优化人才保障环境。加强科技人才在跨组织合作和流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股权、期权和岗位分红等激励机制,更加有效地激发和认可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活动。对科技人才在子女入学、医疗、住房、落户和创业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全方位建设“人才特区”和“创新特区”,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