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2022年6月8日在四川考察时的讲话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坚定文化自信是时代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保障。他可以是中华民族“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是李清照“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中秋节赏月、端午节赛龙舟、春节贴对联的传统风俗;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 文化自信需要传承。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非常灿烂的文化,它需要我们去挖掘、发现、传承。如“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一直是古代先贤们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和不变信仰。而今天社会上的“老人跌倒扶不扶、食品卫生”等此起彼伏的问题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没有继承与发扬而产生的。 文化自信需要创新。今年春晚爆火节目《只此青绿》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创新后的魅力,主创团队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素材和灵感,潜心研究将舞蹈与绘画结合,在为大家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也激发了深藏于群众内心深处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渴望。创新要建立在传承之上,焕发传统亦是创新,针对传统文化我们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文化自信需要交流。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不是孤芳自赏,党员干部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积极传播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产生交流,在交流中产生碰撞,在碰撞中取长补短。 文化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源头很远,日复一日的流淌着,这条长河需要时常清理源头,需要不择细流,让其流得更远更深。坚定文化自信,是对历史的肯定与尊重,是对未来的积极进取,复兴之路上增强文化自信,任重而道远,坚定文化自信,人人有责。(宁南县民政局 丁锡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