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热播电影《悬崖之上》上映,笔者观看后热泪盈眶。电影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四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抵达哈尔滨开展乌特拉行动。因叛徒的出卖,最后身陷险境,在敌网中与敌人周旋,种种经历都宛如在悬崖之上,展开了一场血与火,智与勇的较量,在冰天雪地充满各种惊心动魄的战斗与博弈。剧中的英雄,燃旺着“甜味”、“酸味”、“辣味”这三味真火,他们追寻着信仰之光,坚定心中信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 品读信仰的“甜味”中坚定理想信念,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张宪臣、小兰、王郁、楚良他们用身躯化作信仰的火炬,在那至暗的时刻,用信仰点燃希望和未来。在身陷绝境之中不畏牺牲,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完成使命。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矢志不渝、视死如归,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私情怀。任何时候,共产党人都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让理想信念这盏明灯“长亮”。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新时代青年人就要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了然于胸,在常学常新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和使命。要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练就“七种能力”,在逆境中敢于经风雨,善于在直面问题中提升本领,增长才干;要在基层大舞台上,强化理论武装,提高党性修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 重读挫折的“酸味”中汲取经验教训,胸怀“国之大者”。一击务必致命,真正的刀尖上起舞,站在对立面的敌人,压倒式威胁感无处不在。张宪臣被捕后,遭受到了非人的待遇,严刑拷打、电击、打致幻剂……即使浑身痉挛,甚至大小便失禁,他还是咬紧牙关,始终不肯透露半点消息。面对敌人的层层包围,楚良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他们大多选择生活在“黑暗”中,是为了我们能够生活在“黎明”里。新时代青年人要立下“做大事”的“鸿鹄志”,增强“积跬步”的“持久力”,淬炼提升,实现厚积薄发;从最“急难愁盼”的问题着眼,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责任感帮助人民群众通堵点、疏通点、消盲点,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办;要把汗水奉献在为百姓服务的点滴小事里,在攻坚克难中勇于担当、在为民服务中坚定初心、在奉献社会中收获成长。 研读斗争的“辣味”中践行为民情怀,增进民生福祉。张宪臣和王郁约定,“活下来的就去找孩子”。为了参加特工受训,张宪臣和妻子将两个孩子寄养到别人家,后来收养者被日本人杀害,从此两个孩子流落街头,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只为践行心中的使命。张宪臣与周乙在车里告别,让人感受到死亡并不是令人绝望的,只要革命者挺身而出,我们就能够迎来希望的曙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青年人要努力付出,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深根细作,下长功夫、苦功夫、硬功夫,练出精气神,去迎战挑战与挫折;要多学知识、增才干,练就一身“硬功夫”,用学习来弥补自身知识上的“短板”,经验上的“盲区”和能力上的不足;要多办利民好事,解决群众心头大事,把功夫用在刀刃上,坚持不懈奋力向前行,成为手掌“金刚钻”的行家里手,面对困境难题保持定力往前冲,练就“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何颖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