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高等教育存在较大差距”“盲目建立医学院、扩大招生规模影响医学教育质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引发学生家长和社会高度关注”。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月7日,新华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而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只有进一步发挥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才能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增强教育现代化对国家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一是要缩小教育地区差异。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版图上,中西部高校和在校生均占全国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近年来,虽然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受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布局影响,中西部高等教育总体上与东部存在较大差距,高层次人才引育能力偏弱,缺少高水平科研平台,科技创新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一方面我们要从教育之本“教师”着手,解决西部地区教师待遇偏低、人才引进困难、人才流失现象明显,确保好的老师能“引得进、留得住”;另一方面,要着重调整优化中西部高等教育战略布局,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完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支持政策,推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发展。 二是要紧抓“以人为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的“填鸭式”应试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以人为本”式教育理念才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顺应学生的禀赋,提升学生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一方面,也要以教师为本。加强老师“自爱、自尊、自重、自律”的师德建设的同时,要倡导全社会更尊重和爱护老师,提高老师的社会地位和获得感。 三是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现在各个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大,不仅准入门槛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对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在保障好基础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同时,更要积极思考如何拓展教育服务全民的宽度。一方面要将各阶段教育有效衔接,打通各层级教育的“通道”;另一方面,要加强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间的有效合作,丰富教育资源供给,畅通“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的渠道,营造全社会终身学习的氛围,从而实现全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作者:彭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