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国家战略需求。“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对高校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寄予厚望。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中国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始终坚持“四为”方针,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要加强科技创新工作部署,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把“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作为争创世界一流的重要评价依据,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增强基础研究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这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在基础研究方面,高等学校存在重大原创性成果比较缺乏,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缺乏、特别是长期深耕基础理论的人才和团队缺乏,学科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不够等问题。高等学校应当从自身体制机制改革入手,通过自主布局基础研究、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评价制度、健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制度机制、加强与科研机构原始创新合作等举措,集中培育一批原始创新研究基地和科研团队,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要立足“新型”,更加注重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加快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在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实践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应着眼“高端”,围绕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建设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平台,汇聚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团队,推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成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主战场”。 做实科教、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是将高校优质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的必然选择,产教融合旨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二者对高校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科研活动就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在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研究领域,鼓励学生提早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为学生攀登学术高峰搭建平台。高校要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打造一批行业产业急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建设一批校内校外联动、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平台,深入开展产教协同育人。研究生培养要融入产教融合理念,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大力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教育,开展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项目,将研究课题与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满足企业新型人才需求,促成科研成果及时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