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牢人才培养方向。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等学校要始终站稳这个立场,深刻理解加强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思政课程体系,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思政工作体系,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类型、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对优秀拔尖人才的需求。面向未来,高等教育要聚焦培养三类人才:一是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紧缺人才。根据国家战略重点,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统筹一流平台资源,加快培养一批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紧缺人才、理工农医类紧缺人才。二是跨学科拔尖人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的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前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调整的重点应着眼于跨学科人才培养。三是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要围绕办学定位和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既满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对高端紧缺人才的需要,又能为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高质量创新人才和大量应用型人才,让各类人才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各得其所、尽展其才。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新发展阶段,在打通国内大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各个环节,都需要高等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高等学校必须融入社会发展大循环,构建适应国家发展进程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思政工作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需求牵引”,当前我们迫切需要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最前沿,从教材、课程、教法、实践、实训等方面入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通不同学科,贯通课堂内外,融合教学科研,衔接理论实践,整合调动各方优质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以我为主”,遵循教育规律,探索形成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理念、教材体系和教学方法,增强自主发展能力。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还要“激发动力”,通过强化师德师风、改革教师评价办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业指导、落实全员导师制等举措,充分激发教与学的双重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