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戏曲、民间小调、剪纸、乡村春晚等,引导乡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基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和带动群众;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民夜校等,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针对一些地方在婚嫁丧娶等方面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的问题,积极发挥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的引导作用,遏制陈规陋习,引导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制止非法宗教活动,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惠民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增加对农家书屋、农村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建设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的总分馆制度,推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在脱贫攻坚战中,开展精准文化扶贫,公共文化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普遍建立村级综合性文化中心。全国已有农家书屋58.7万家,覆盖了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建设村民文化广场,在特定节日组织文艺演出,为农民播放电影等,扩大了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举办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春晚”,以其接地气、贴近生活的特性,引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