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干部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典范和标杆。 政绩,指官吏在执政时办事的成绩,是党政领导干部德才素质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中的有机统一,是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中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贡献。政绩观则是对政绩的总的看法,是 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去追求何种 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对干部如何从政、如何施政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包括干部的政绩为谁,树立什么样的政绩和怎样树立政绩的认识,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领导干部中的根本体现,通常用来衡量政府的绩效和政府的成功程度。 政绩观从来不是空瓶子、花架子。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城市建设”、那些虎头蛇尾“大项目”、虚无缥缈的“口号标语”,不顾人民群众的利益,只为实现自己的“雄图大志”,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做表面功夫,搞形式主义,不切实考虑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怎么践行新时代发展,如何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早在2003年11月,胡锦涛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如今中国已经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攻坚的目标;国家经济增长与日俱增,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系;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等等重大成果正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把人民装在心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具象体现。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一年比一年高,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好,人民群众享的这些“福”,便是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结果导向。往往好的政绩和坏的政绩只有几步之遥,坚定理念立身、立业、立言、立德,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好思想工作,为民众做实事、为民众造福,才能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