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层干部来说,“十五五”不是远在文件里的规划,而是村里的便民路、田间的粮作物、校园的营养餐——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正是规划落地的“最后一米”。乡镇作为政策执行的“神经末梢”,既承接上级部署,又直面群众期盼,稍有偏差就可能“上面千条线,下面乱成团”。唯有把监督嵌进田间地头、项目现场,才能防堵点、破难点,让十五五开局的每一步都踩得扎实。
乡镇监督,首先要盯紧“钱袋子”和“项目桩”,这是群众最关心的“焦点”。就像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上级拨款、土地流转、机械采购每一个环节都有人盯着——村务监督委员、老党员代表、纪检委员跟进项目进度并定期核查账目。对乡镇而言,新质生产力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可能是村里的农产品电商车间、合作社的养殖设备,监督就要跟上这些新变化,既防止补贴资金“跑冒滴漏”,又避免技术推广中“拍脑袋”决策,让好政策真正帮群众增收。
乡镇监督,要破解“熟人社会”的难题,在“较真”中守好底线。村里干部不是沾亲带故就是邻里街坊,监督起来难免有人说“太较真伤和气”。但人情不能越纪律的线——乡镇干部天天和群众打交道,公信力比什么都重要,只有通过“阳光监督”让惠民政策不打折扣,群众才会信得过、跟着干,十五五的各项部署才能凝聚起民心合力。
乡镇监督,更要跟着群众需求走,把“问题清单”变成“满意清单”。十五五规划里提到的“民生福祉提升”,在乡镇就是“孩子上学近不近”“老人看病方便不方便”“村口的路平不平”。我们镇按上级要求推行“有事找纪检,解决靠组织”机制,每月逢集日设岗,群众有啥意见直接说,登记后“挂图作战”。比如群众反映村里水污染问题,我们不仅督促部门解决污染源头,还跟进监督定期巡检制度落实,现在村民也接通了自来水。这种“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回头看”的闭环,让监督不再是“一阵风”,而是持续护航民生改善的“长效锁”。
乡镇监督没有“高大上”的套路,关键就在“身入”更“心入”,常到田间地头听民声,把问题解决在群众抱怨之前。十五五开局的“第一粒扣子”,就扣在乡镇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里。作为乡镇干部,我们既是政策的执行者,也是监督的参与者,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监督,才能让规划的蓝图在乡土大地上变成实景,为未来五年的发展筑牢最坚实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