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栉风沐雨,自 1965 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这片平均海拔超 4000 米的雪域高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国支援力量,挣脱封建农奴制的落后枷锁,蹚出一条兼具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昔日“骡马驮货走半年” 的边陲闭塞之地,今日成“陆海空网联八方”的开放发展热土;往昔 “缺医少学苦度日”的贫瘠高原,今朝变“安居乐业享福祉”的幸福家园。西藏六十年的沧桑巨变,是雪域儿女砥砺奋进的奋斗史诗,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注脚。 一、破交通天堑 通发展动脉 上世纪50年代,西藏交通深陷“进藏难、出藏更难 的困境:拉萨至成都的骡马商道,需翻越14座雪山、蹚过数十条冰河,单程耗时超3个月,粮食、药品等物资常因路途艰险损耗过半,地理阻隔成为制约发展的“硬骨头”。而今,国家持续加大边疆交通投入,实现“从滞塞到畅通”的历史性跨越: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建成通车,填补藏东南铁路空白,与青藏铁路形成 “东西呼应、内外联通” 的铁路主网络;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2万公里,“三纵四横、六通道 公路骨架全面成型,所有乡镇、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彻底终结“晴天尘土扬、雨天泥泞陷”的历史;拉萨贡嘎、日喀则和平等 5 座机场开通国内外航线超100条“复兴号”动车组 300公里时速驰骋雪域,让“朝发拉萨、午至成都”成为现实。交通网络的织密,不仅让各族群众出行更便捷,更打通了高原特色产品外销的“绿色通道”,为西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补民生短板 暖百姓心田 如今,西藏始终将民生改善作为“头等大事”,实现“从短缺到优质”的全方位升级:医疗方面,构建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个县至少 1所二级医院,每个乡镇有 1所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 1 个卫生室和合格村医,包虫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患者得到免费救治,2023 年全区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 72.19 岁,较六十年前实现翻倍;教育方面,全面落实 15 年免费教育政策,大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藏语言文字“双语” 教学,2023 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5.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突破 90%,累计培养大中专毕业生超 30 万名,“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在雪域大地照进现实。民生福祉的持续提升,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如高原阳光般温暖。 三、兴特色产业 强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西藏经济受限于自然条件,呈现 “结构单一、动能不足” 的特点:80%以上人口依赖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以“靠天吃饭”为主,青稞、牦牛等产品多以初级形态外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外部支援。近年来,西藏立足“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的独特禀赋,推动产业“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化升级,建成青稞深加工企业 20 余家,开发青稞米、青稞饼干、牦牛肉酱等 120 余种高附加值产品,年产值突破 20 亿元;高原旅游业向全域化拓展,依托布达拉宫、纳木错、雅鲁藏布大峡谷等世界级旅游资源,打造“冬游西藏“乡村旅游” 等特色品牌,2023 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6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530亿元,带动 30 余万群众就业增收;清洁能源产业向规模化发展,建成羊易地热电站、阿里光伏电站等重大项目,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西电东送” 西藏段年输送电量超 80 亿千瓦时,既守护了高原生态,又为全国能源转型贡献力量。2023 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 2132 亿元,较 1965 年增长超 300 倍,经济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实现了从“依赖扶持”到“自主发展”的华丽转身。 四、聚民族合力 固稳定根基 六十年发展历程中,西藏始终将 “民族团结” 作为发展的 “根” 与 “魂”:深入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 “全国支援西藏、西藏回报全国” 的对口支援机制,累计选派 9 批近万名援藏干部人才扎根雪域,17 个对口支援省市投入资金超千亿元,实施帮扶项目数万个;各族群众携手参与川藏铁路、拉林高速等重大工程建设,共同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在春耕秋收、节日庆典中加深交往交流交融,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浓厚氛围。从抗震救灾中“各族群众手拉手转移物资”,到脱贫攻坚中“援藏干部与藏族同胞结对帮扶”,再到乡村振兴中“各民族一起谋发展、话未来”,每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民族团结力量的生动体现。如今的西藏,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民族关系和谐融洽,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 “压舱石”。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西藏正以“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为底线,以“发展好特色产业、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在党的领导下继续砥砺前行。相信这片神奇的雪域高原,必将在新时代书写更多发展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强劲的“高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