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造剧本虚假摆拍,利用公众善意违规营销;散布不实信息,恶意扰乱社会秩序;编造虚假人设,虚夸经历资历引流营销;发布违背公序良俗内容,无底线博流量;使用夸张不实标题文案,博眼球吸粉引流。短视频领域这些触目惊心的恶意营销乱象,不仅透支着公众的善意与信任,更扰乱了网络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网信部门持续推进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以雷霆手段严处违法违规账号,既是对行业沉疴的精准打击,更是对公众期待的积极回应,为净化网络生态注入了强劲动力。 短视频的兴起本应是技术赋能的生动体现,让信息传播更高效、内容创作更多元。但一些账号为了流量不择手段,将“摆拍”当创作、拿“编造”作噱头、以“低俗”博眼球,把网络空间变成了逐利的“秀场”和失序的“赛场”。编造悲情故事消费公众同情心,散布虚假灾情信息引发社会恐慌,虚构成功人设诱导非理性消费,冒用他人身份侵犯权益,发布低俗内容挑战公序良俗。这些行为,看似是个体账号的“小动作”,实则侵蚀着网络社会的诚信基石,消解着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对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老年人的权益保障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都构成了潜在威胁。 此次专项行动通报的典型案例,精准击中了短视频领域的六大乱象,彰显了治理的针对性与决心。从关闭禁言违法账号到压实平台主体责任,从依法依规处置到持续加大治理力度,一系列举措形成了“查处、警示、规范”的震慑效应。这不仅是对违法者的有力惩戒,更向整个行业释放了明确信号:流量不是 “法外之地”,创意不能突破底线,任何试图通过歪门邪道牟取利益的行为,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唾弃。 网络空间的清朗,既需要监管部门的“铁腕整治”,也离不开平台的“守土有责”,更依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把关人”,必须强化审核机制,用技术手段识别恶意营销,用制度规范堵住漏洞,从源头上减少乱象滋生的土壤。广大网民也应提高辨别能力,对那些刻意煽情、夸大其词、低俗不堪的内容保持警惕,不被流量裹挟,不做乱象的 “推波助澜者”。让短视频回归内容本身的价值,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滋养心灵、传递正能量的精神家园。 “清朗”行动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短视频领域的乱象可能会以新的形式出现,但只要监管的决心不变、治理的力度不减,就一定能及时遏制歪风邪气。期待在持续的整治与规范中,短视频行业能够摆脱“流量至上”的迷思,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让每一个自媒体都传递真实与温暖,让每一段视频都彰显责任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