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的石狮子依然静默凝望,那声划破静夜的枪声,早已融入历史长河。今日的我们,未曾亲历那场残酷的战争,但革命先烈们为民族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日精神仍然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那无数中华儿女用热血书写的壮丽史诗,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人勇敢走向未来。 当杨靖宇将军雪山孤军作战,倒地牺牲,敌人剖开他的胃部,只找到难以消化的棉絮与树皮;当赵一曼在日寇的严刑拷打之下,用血肉模糊的手指,写下了给幼子的遗书:“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当王凤阁一家被捕,敌人软硬兼施皆拒不投降,这份“宁碎头颅不作奴”的气节感染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当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化作一排又一排名字印在碑上、印于墙上,或许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这只是一些文字符号,但在经历过残酷战争的老兵眼中,都是曾并肩作战的好战友。而未经烽烟的我们,又该如何让这精神之火在新时代生生不息? 铭记历史,要从英雄事迹中汲取“知”的力量。在了解了英雄做了什么后,思考他们为何这样做?杨靖宇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是什么信念源泉让他坚守到了最后?张自忠明知死路一条,为何仍然坚定亲临前线?由此在自己的个人生活、学习、工作中,将英雄精神品质内化成自己的力量,选择那些与自己产生深度共鸣的英雄,建立个人“英雄谱”,深入了解他们的一生,以此为个人成长的精神坐标。 铭记历史,要将精神化为“行”的自觉。作为村干部,在乡村振兴的长跑中,要秉持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接触村民,和村民们建立感情,在为他们解决困难的过程中,磨砺自身本领,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质。 铭记历史,要将理想融入时代脉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00后,我们出生在最好的时代,未曾经历过残酷的战争,未曾度过食不果腹的生活,因而更需传承英雄的精神信仰。无论是科学家咬牙坚持攻关科技,还是村干部们扎根奉献于乡村振兴,那份坚韧、团结与担当,从未褪色,只会历久弥新。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当我们回望卢沟桥的烽烟,心中激荡的不是仇恨,而是对英雄的无限敬仰、对和平的加倍珍视,以及一份沉甸甸的传承责任。让我们在英雄足迹的引领下,将这份精神火种深植心中,转化为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