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福祉。如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一步路”,让政策落地有声、服务温暖人心是重要课题。 以“脚步丈量民情”,关键在于“实”,而“实”的前提是真正了解群众需求。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群众家里才能找到答案。社区要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走出办公室、走进居民家中,倾听民声、收集民意。通过“敲门行动”“民情恳谈会”等形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确保问题发现在早、解决在小。只有真正迈开步子、俯下身子,才能让服务更暖心。以“接诉即办”提升响应速度,让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社区治理要树立“群众吹哨、社区报到”的理念,优化“接诉即办”机制,确保居民反映的问题有人管、有人办、有人督,避免问题“石沉大海”。同时,要注重办理质量,不能仅仅满足于“办结”,而要追求“办好”。以“主动治理”化解矛盾,做到“先居民之忧而忧”。高水平的基层治理,不能只做“救火队员”,而要成为“防火员”。社区要增强前瞻意识,通过日常走访,预判可能出现的矛盾,提前介入化解。此外,要发挥党建领导作用,动员党员、楼门长、志愿者等力量,组建“民情观察员”队伍,及时发现隐患。只有主动作为,才能让治理更有温度。以“民生实事”检验成效,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基层治理的目的是让群众得实惠。社区要把民生实事作为检验治理成效的“试金石”,聚焦“一老一小”、环境整治、便民服务等群众关切的问题,列出清单、挂图作战。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变化。同时,要注重长效机制,避免“一阵风”式服务。通过建立“红色物业”、党员责任区等制度,确保服务可持续。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既是空间的距离,更是人心的距离。推动社区真正沉下去、服务实起来,才能让政策落地生根、让温暖直抵民心。要始终牢记“民生无小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让基层治理更有力度、更有温度,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