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经济奇迹,孕育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共生共荣的制度设计中。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两个毫不动摇"原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精准把握,更是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辩证关系的深刻认知。这项制度设计犹如中国经济航船的双螺旋桨,推动着中国号巨轮在全球化浪潮中劈波斩浪。 历史坐标系中的制度演进。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公有制模式,在特定历史阶段完成了工业化奠基任务,却也逐渐显露出创新乏力、效率不足的弊端。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枚红手印的破冰之举,开启了所有制结构变革的序幕。从"必要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从"制度外"到"制度内",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演变轨迹,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对经济规律的认知深化。2016年《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出台,标志着所有制改革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传统所有制理论的桎梏,创造性地将公有制主体地位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相统一。在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国有资本搭建的科创平台与民营科技企业形成创新矩阵;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7.5万个经营主体构建起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流通网络。这种"国民共进"的经济生态,验证了不同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现代经济治理体系的制度保障。2017年《民法总则》确立的物权平等原则,构筑起保护各类产权的法治屏障。上海自贸区率先实施的负面清单制度,将市场准入标准从"允许类"转向"禁止类",为非公有制经济开辟出156个领域的投资蓝海。在"放管服"改革推动下,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4个工作日内,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6亿户。这些制度创新正在重塑"国民共舞"的经济图景。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两个毫不动摇"的制度优势愈发彰显。2022年民营企业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这种充满张力的所有制结构,既保持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又释放出市场经济的活力,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了独具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征程中,这个制度优势必将转化为更强劲的发展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