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是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使命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聚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这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路径,确保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技能,更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核心。随着时代发展,教育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如教育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学校管理自主权有待落实、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摒弃以分数论英雄的片面评价方式,发挥正确的指挥棒作用,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完善学校管理体系,给予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与创造力;同时,要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各类教育和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覆盖更广泛的人群,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 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自主培养的良性互动,离不开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从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到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再到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这一系列举措都旨在通过教育创新,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为例,能够培养一批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动力;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则打破了产学研之间的壁垒,让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更贴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更是为教育公平和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推动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让人才成为科技进步的核心要素。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人民政协应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为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出谋划策;广大民盟、民进成员和教育界人士,要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投身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发展实践。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重视教育、支持教育,才能让教育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