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对政绩的认识和态度,它直接影响着决策和执行的效果。正确的政绩观能够确保我们的事业顺利推进,反之,一旦政绩观出现偏差,将会给事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领导干部应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疾苦,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 正确的政绩观要求领导干部注重长远发展,而不是急功近利。许多政绩偏差的问题往往源于短期行为,比如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只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领导干部应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兼顾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还要求领导干部强化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应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敢于担当重任,积极作为,攻坚克难。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价值观,把个人追求与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领导干部应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领导干部还应注重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努力提高科学决策、有效治理的能力。 要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必须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可以有效防止政绩观偏差的发生。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防止“一言堂”和个人主义倾向。 要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还需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坚持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不仅考核经济发展指标,还要考核生态环境、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指标。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和效果考核相结合,避免单纯以GDP论英雄。 对那些在政绩观上出现严重偏差的领导干部,要坚决查处,绝不姑息。通过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形成有力震慑,促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对腐败行为零容忍,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 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还需要加强教育引导。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加强党性教育、廉政教育、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要注重典型引路,树立和宣传一批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长远发展,强化责任担当,加强学习和实践。同时,要通过健全监督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加强教育引导等措施,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