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橘中橘 于 2023-11-29 18:14 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新征程上,要聚焦新形势新挑战,狠抓重点任务,认真落实要求,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推动了历史进步,在不断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特色鲜明、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整体形态看,各民族组成了完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一个大家庭,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不同成员,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长久以来,维护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国家团结与统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识、缺乏文化认同感,必然会出现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现象。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本。文化上的交流交融,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坚持交流互鉴、兼收并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聚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积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之成为促进各民族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的桥梁。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路径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感情越培养越深厚,在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人民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情感认同融入精神认同,凝聚团结互助、休戚与共的精神力量。在促进民族团结工作中切实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只要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就要多做,并且要做深做细做实;只要是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坚决不做。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筑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江县生态移民局王妍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