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放管服”,不再“踢皮球”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强调,要把“放管服”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改革举措,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加快流程再造,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当好企业发展的“店小二”。而来自烟台莱阳的陈先生告诉记者,为了一张营业执照,他连续跑了三个多月都没办好。 排民难,解民忧,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政府部门服务为民的一项宗旨。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百姓到政府部门办事依旧困难重重呢? “踢皮球”一词常用来形容政府职能部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陈先生为了一张营业执照连续跑了三个月都没办好,就是典型的被一些主管部门的干部“踢皮球”。 2016年5月9日,李克强总理就已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提高政府效能。 时过两年多,从数量上看,各地简政放权力度已经很大。但从质量上看,很多群众和企业仍然感觉不解渴,获得感不强。问题出在哪里?关键就是一些领导干部,宁可无为而治,也不想崭露头角,怕惹火上身。所以造成一些主管部门“推诿扯皮”,像踢皮球一样把事情推走,不顾实际,让办事群众不知所措。“踢皮球”究其根源是公职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在作祟,他们时时摆出一副“官架子”,高高在上,不把群众的大事小情放在心上,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再加之,信息不通畅,一些部门对于群众办理的业务所需材料、手续的信息缺乏公开和公示,使办事群众被“蒙在鼓里”,进一步增加了其办事难度。 为群众办事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为群众及时、高效的处理事务更是政府部门职责的应有之义。要做好“放管服”,就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深创新管理的认识,加快优化服务的速度;就要减去消极怠工,减去得过且过,减去敷衍塞责。把群众和企业满不满意、高不高兴、受不受益作为最根本的检验标准。把少跑一趟、少等一天、少签一次作为每一项改革的具体目标。如此,才能解好这道改革试题。 广大党员干部也要自觉加强修养,树立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变方法、变观念、变机制、变状态,做到该放的放,该管的管,该服务的服务到位。敞开大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工作更具人性化,才能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于民,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最终取信于民,赢得民心。 (作者:吴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