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山西省沁县册村镇南庄村原党支部书记武云平利用职务便利,通过谎报支出、虚开发票等方式,骗取整村脱贫扶持资金4.6万元。2018年3月,武云平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其涉嫌职务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提起公诉,违纪资金已被追缴。(8月4日 新华网)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党员干部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然而,山西沁县南庄村原党支部书记武云平不仅不关心群众疾苦,反而将扶贫资金当成可口“奶酪”大宴,以谎报支出、虚开发票等方式骗取专款4.6万元。这一问题的曝光,再次敲响了警惕“硕鼠”的钟声。 近几年,尽管治理的力度逐渐增强,但侵吞扶贫资金的问题却屡屡发生。据媒体报道,2016年1至11月,全国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13285件,处理16487人;今年开通曝光专区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已分两次通报了44起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典型案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必须用在“刀刃上”。然而,有的人却利用职务之便在这上面动手脚,这固然是因为有的基层干部或关键岗位人员贪心难遏、宗旨缺失,却也暴露出监管没到位、机制存“短板”的问题。 2017年12月,中央纪委决定从2018年到2020年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由此可见,扶贫领域的反腐必然“加码”。对此,各地党政既要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对心怀侥幸者形成强烈震慑,又要加强教育引导、强化过程监管,迫使“硕鼠”不敢也不能乱动扶贫“奶酪”。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是一条铁律。党员干部当以武云平等人为鉴,弃贪欲、明底线,知敬畏、守法纪,不仅要“真扶贫、扶真贫”,更要让贫困群众“真脱贫”,而不是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捞一把”上。(文/闲看云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