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绣蕴坊,映入眼帘的是各种规格、各种图案的绣球,它们正在“整装待发”往全国各地。作为广西靖西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绣球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中,探索出一条文化扶贫的新路径。(10月22日,中国新闻网) 文化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状态,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大力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出实招,做实事,精准施力,努力助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极大的改变,社会交往也迅速扩展,在文化生活要求改善的同时,人们自然也就需要了解与此有关的许多新的知识。为了加大文化扶贫的力度,国家用于建设和维护文化设施、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财政专项资金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文化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为文化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文化扶贫旨在扶志,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发挥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功能,帮助贫困地区人们打破思想理念桎梏,重新激活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并赋予个体以更强的竞争力,先进文化与生产力中的最活跃的人的因素一旦结合,劳动力素质会得到极大地提高,达到“育人育神”的目标,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转变落后文化观念,从而提升改造自然、获取财富的能力与信心。 文化扶贫与物质扶贫是相辅相成的,物质扶贫解决较低层次的生活需求,而文化扶贫更多解决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增强致富本领和文化自信,实现“育新人”的终极目标。正所谓“治贫”必先“治愚”,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所在。 (作者:阳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