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到2019年,我国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这些脱贫成效,与广大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是分不开的。(8月2日,人民日报) 脱贫攻坚即将收官,实现贫困群众群众全部脱贫“一个不少”,向党和人民群众交出满意“答卷”。然而,一路走来,脱贫攻坚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由“三股力量”坚实支撑着,不断爬坡过坎。在冲刺阶段,更是一鼓作气,聚焦“三州三区”贫中贫、困中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党员干部的关爱力量。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干部对贫困群众的关心关爱就是脱贫胜利的源动力。立足实际,整合各项资源,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党员干部总是在不遗余力地优化地区生产环境,激发贫困群众干事创业的斗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助力贫困地区焕发升级,贫困产品出山进城,贫困群众拼搏进取,为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社会公众的帮扶力量。要先真正实现真脱贫、不返贫,靠的不仅仅是帮扶干部的一己之力,更不是靠帮扶干部个人人脉打通销售渠道、联接帮扶单位就能够实现。真正脱贫必须要让扶贫产业链接市场需求,扶贫产品提质增量,要想实现这些,就必须在脱贫攻坚中充实社会扶贫、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的力量,形成扶贫大格局,让扶贫产业和产品得到市场淬炼,夯实可持续发展根基。 贫困群众的奋斗力量。贫困群众的拼搏奋斗毫无疑问就是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要激励群众实干苦干,就离不开宣传引导、带头示范、“一对一帮扶。如此,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丰富脱贫技能,增进发展愿望,在行动上就会更加有力,从而全身心投入到生产发展中。干部与群众凝成一股劲,就形成了战胜贫困的强大合力。(文/何家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