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短板在乡村,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密切结合中寻找制度配置之道。其中,“治理有效”在诸因素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10月23日,光明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继续向前推进,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给农业和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认真总结40年来农村改革的历史成就和经验,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努力推进农村改革,开创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在社会转型中深化农村改革,振兴农村发展,党的第十九次报告提出了实施农村振兴的战略,指出了新时期农村发展的方向,对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长期处于薄弱环节,其短期效应严重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生活水平低。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农村地区的不平衡发展。以“行政命令”为手段的传统农村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基层社会,环境和农村治理迫切需要变革和升级。 深化农村改革,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进一步强调加强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在中国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城乡发展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和相互促进。将农村发展和城市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城镇的发展应该更多的思考村庄本身,反映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巨大变化,建立了新的城乡关系,中国城乡关系的发展与时俱进,只有不断的发展前进才会离目标更近。 深化农村改革,乡村融合发展符合村庄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地理位置条件以及资源条件,进一步完善城镇聚升级、融入城镇、保护特色、搬迁融合、分类推进农村振兴的思路。我们将通过走访研究分析讨论对于有集约效应和开发价值的村庄,通过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振兴农村,古村落应该受到文化保护,并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城镇模式在发展中探索新的道路,开辟更好的空间。 作者:董咚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