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穿用度到日常消费,从财富积累到学历经历,从职级职位到收入待遇……生活中,一些人总是喜欢比较,而一旦走入盲目攀比的怪圈,则容易内心失衡、陷入迷茫。置身于物质丰盈、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如何避免不良影响、防止攀比心态,做到冷静理性、独善其身,是摆在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10月23日,人民网)
攀比属于正常人心理,因为有比较才有进步,有目标才会有努力。积极向上的攀比是益于健康,益于工作的。但是消极病态的攀比却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当前,我们有的领导干部,总认为自己当官比别人强,可物质生活却不如人家,心理不平衡就难免滥用权力,倒在金钱的诱惑下。有些干部很爱比,但不是比工作、比贡献,而是比阔气、比享受、比义气。为了要“比过别人”,挥金如土、挥霍无度。如此攀比,最后的结果就是权力跑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广大党员干部要克己奉公,不谋私利,不攀比,功过是非自有百姓来评定,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就必须力戒盲目攀比。
党员领导干部要懂得知足。老子说:“知足之足,常足矣”;俗话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党员领导干部既然选择了从政,就应当摒弃“攀比”心态,就应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如果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信仰,就会陷入追求感官刺激、攀比享乐的怪圈,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
党员领导干部要艰苦奋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苦奋斗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有一天,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赶上或超过了发达国家,我们也没有忘本的理由。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磨炼意志,廉洁自律,自觉地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歪风邪气,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党员领导干部要无私奉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为民服务要讲奉献精神,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深怀亲民之心、爱民之情、为民之志,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以对党和人民有利为尺度,都要为人民谋利益,而不能对个人私利孜孜以求。 作者:李倩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