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确定古胜村就是冲着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又极具代表性。”中科院地理所教授、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农业水利组组长王旭说,为了探索研究我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山区农村的自我发展道路,最终选择了古胜村作为示范点,并被纳入了国家星火计划。(7月23日,光明日报) 古胜村位于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素朴镇,曾经的古胜村是国家一类贫困村,因为地处我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山区,长期的开垦造成古胜村石漠化率将近90%,全村到处可见荒山秃岭、岩石裸露。因为这种地貌,古胜村有劳动力的村民都外出务工,离开这个山穷水尽的地方。传统的生产方式不仅不能使村民摆脱贫困,还会加剧水土流失,使全村再无可耕之地,古胜也将人去村空,彻底消失。 古胜村的转机出现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和绿水青山的决策。针对古胜村的生态危机,国家专家组通过实地查看,开出了药方:“因地制宜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有着专家的指导,有村干部的带领,古胜村经过几年的实验,成功发展出一条高效种养循环的农业生态之路。现在村里的劳动力大部分已回到古胜村,村里通了草油路、村民建起了新房,家家户户也有了汽车,古胜村成了周边有名岩溶山区生态现代化和高效农业的试验点和示范村,其积累的大量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为国家修改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也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农村解决“三农”和脱贫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自我发展的道路。“ 古胜村的成功转型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离不开村干部的努力,当然也离不开村民自身的付出,在一个看不到希望的山区,通过转型发展,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脱贫之路,同时还老百姓一个绿水青山,两相其美之事被古胜村演绎得相当完美。我们应该以古胜村为代表,以其经验和成果为还未脱贫的山区提供参考,在这关键的半年时间里打出漂亮的攻坚战。 (作者:淼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