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不少地区深入挖掘非遗资源,以非遗文化助力脱贫攻坚。这既推动非遗产品走出大山深处、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帮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6月29日 人民日报) 藏技于身,是可复苏矣。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挖细掘,贫困群众有了新房住,有了新工作,带动着当地发展特色产业,走出致富道路。只有激活贫困群众的内生力,才能激活脱贫的力量,把穷困潦倒的局面扭转过来。当前,党中央发挥主观能动性,注入大量财力、人力、物力去啃剩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就是要决战决胜小康社会,为人民谋福祉,关键在于如何打通贫困群众的“任督二脉”,练就脱贫致富真功夫。 打通“任督二脉”,要传授“以渔”本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送给别人一条鱼能解他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让他永远有鱼吃,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当前,党中央采取精准扶贫的工作方式,为每个贫困地区增派专家学者,增加资金投入,就是要用好地方优势,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为其制定脱贫计划。有了方向,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为广大贫困群众授业解惑,解放思想,势在必行,以坚定的带头作用,引领贫困群众跟着扶贫干部、专家学者在课堂上学知识,在田间地头扎实干,以“学思行”融合贯通,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脱贫致富的真本事,才能真脱贫,不返贫。 打通“任督二脉”,要增加“造血”本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防止已摘帽地区不返贫,就要坚定不移的推动“科学扶贫”,就是要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上下足功夫,让人人脑中有“货”,心中有“力”,手中有“技”,才可以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创造价值。近几年,不少地区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壮大非遗手艺人队伍、传承文化、留住乡愁,以留住非遗文化助力脱贫攻坚,把技艺与脱贫有效捏合在一起,既能打开脱贫致富路,也能留住传统文化。当前,创新发展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贫困地区要坚持让贫困群众有所学、有所思,才能提高他们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才能改变贫困落后的生活。 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才是脱贫攻坚工作最终的落脚点。打通贫困群众的“任督二脉”,练就脱贫致富真功夫,才能决战决胜小康社会。 作者:叶显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