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输血式”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 近日,随着全国第五个“扶贫日”的到来,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挂包帮”、“转走访”等扶贫工作的热潮。然而,很多扶贫干部走访慰问、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只是一味的送钱送物,这就是典型的“输血式”扶贫,短期内能起到一定的帮扶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也就是治标不治本。扶贫工作不是简单的“输血”,是以“输血”来“造血”,所以我们要提倡“造血式”扶贫,即要转变观念、注重方法、促进落实。 扶贫先扶“心”。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输血式”扶贫使得许多困难群众形成了“等靠要”的精神贫困,败坏了社会风气。所以,扶贫要先扶志,要让困难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让他们秉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理念,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要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国家和政府的帮助、指引下,一步一个脚印地来摆脱贫困、改变生活。 扶贫注重“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就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扶贫也一样,物质的帮助,不如“造血式”扶贫有效。新时代要注重新方法,科技扶贫、电商扶贫等一些创举已成为致富路上的必然要求。作为扶贫干部要讲究方法,要给贫困户讲解养殖方法、提供种植技术,引导他们自主创业,不断为他们注入新鲜血液。 扶贫立于“行”。“挂包帮”、“转走访”等一些列扶贫工作都贵在落实上,我们既要明确扶什么,又要确保扶出实效。在扶贫工作中,要做好充分准备,沉下心去、深入基层,把脉问诊、诊断病因、开出良方,付诸于实践。尤其是肩负历史重任的扶贫驻村干部,不仅要驻村,更要“驻心”;要俯下身子,走入田间地头,融入到困难群众中去,莫让精准扶贫变为冰冷的数据和空洞的报告,要让扶贫工作开花结果,让困难群众真正感受温暖。 要实现全面脱贫,真正摘掉“贫困帽”,就要从根本上为贫困户扶志、扶技、扶实,把“输血式”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得的“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作者:祁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