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龙余的负隅顽抗,到史成龙的心存侥幸,再到詹雯的主动交代。三起自动投案,彰显着在反腐败高压态势的强大震慑和政策感召下,自首效应正在形成。(10月20日 人民网) 最近《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九集中,习总书记关于反腐败斗争引用的“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点明了反腐败斗争要从根源上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无论是中纪委通报的1至9月检查、审查调查情况公布的数据,还是朱龙余、史成龙、詹雯三起“自动投案”,我们不仅看到了反腐行动的巨大成效,也看到了反腐斗争的根本是法规制度执行力。 法规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我本想着只要自己躲起来,纪委就拿我没办法,还能保全家产。”这是朱龙余“自首”接受审查调查时说的话。对于那些主动投案的贪腐官员来说,他们投案有多少是真心?侥幸心理是所有贪污腐败官员的普遍特性,选择投案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次的反腐是来真的。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党风廉政建设以来,健全了主体责任机制,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但还是有人涉险,究其原因还是制度的执行,2014年中央第二轮党风廉政巡视工作时点出“一些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存在‘挂帅不出征’现象”,并指出这些往往是导致违纪违法案件或重大腐败问题的重要原因。 反腐高压态势下“自首效应”的形成让我们看到了反腐斗争正在逐步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干部不能腐的自觉,更重要的是,反腐政策的巨大执行力,既强化不敢腐的震慑,也体现政策的感召,提高反腐工作的效率。(作者:段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