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鸣谦从事的工作多在荒郊野外。问起当年困顿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他没有只字怨悔;说到工作成绩,却多归于他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余鸣谦自书《道德经》里的一段话,挂在书房写字台前,代表了他内心的千言万语。(5月22日,人民日报) 最近我们采访了一位新中国石窟寺保护的功臣—余鸣谦。他毕业于1943年,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心无旁骛的投身文物保护事业一辈子。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工作,是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的发起者之一。他深耕石窟寺保护事业30余年,主持参加过多次具有开创意义的石窟寺保护工程。 石窟寺保护的“国家队”日益壮大。余鸣谦多次带着大家去往敦煌勘察测绘、加固设计,往各地石窟调研,同时多方寻求科技协作。会同中国科学院中南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地质学院,联合组建石窟寺加固保护项目组,经过几年试验研究,石窟寺岩体裂隙加固材料等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并在石窟保护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就是新中国石窟寺科技保护的发端。这为我国“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护原则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工程中采用的围岩裂隙灌浆加固技术,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奖。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蕴含着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文化密码,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我们要努力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利用好、守护好。要守原则、讲底线,坚持保护为主,让文物留得住;我们要在文物保护中善于发展,在文化传承中勇于创新,不断增强文物的生命力、可持续发展力,延续文明星火,照亮新的征程。 (作者: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