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夜校是脱贫攻坚工作在凉山的具体化体现,是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探索农民群众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凉山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是助力乡村振兴最好的加速器。 明确办学目的。农民夜校最主要的办学目的应该是教会农民如何当好农民;教会农民如何种好庄稼;教会农民如何治理好乡村的新思路。只有明确了办学目的,领悟办学意义,才能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真正办好、办实农民夜校。 坚持党的领导。农民夜校要在党的领导下集中统一运行。要细化责任分工,建立农民夜校运行规则,让各部门各司其责,认领夜校建设任务,不能让组织部门一家唱“独角戏”,乡镇党委、村党支部要切实担负起夜校运行的具体事务,做好年度规划,确保夜校运行规范、有效。在教学内容上,政治教育要放在第一位,不管用什么样的形式首先要体现组织教育的意图,时事政治必不可少,也只有紧跟国家形势,让农民理解最新国家政策,知晓政策,才能找准发展方向,更好的带动发展。要充分发挥包村人员、包村领导作用,把先进的理论知识“翻译”成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生活的语言,在农户家中、田间地头进行宣传,才能更好的引领群众,树立政治意识,思想上、行动上积极向党靠拢。 坚持“以人为本”“精准施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群众摄取到最适合他们的信息知识,需要认真调研分析。在制定年度授课计划前,应充分调研群众最想学的内容,了解群众家庭人员、文化程度、技术技能、种养殖习惯及实际学习需求等情况,以群众怎么方便学就怎么教。村民整体文化程度较低,很多技术性的讲座,老百姓很难懂,即使多次培训,群众也无法掌握,作用不大,部分受访群众希望能更多地邀请“土专家”进行授课。 坚持过程管控、跟踪督导。乡镇党委要将研判农民夜校运行成效纳入党建月会的汇报内容,以便随时掌握梳理农民夜校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村党支部完善夜校日常运行管理,学习前,做好课程公示预告,学习中,做好每节课的相关记录和教学质量评价,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开展培训需求调研,提高夜校日常运行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学习后,运用好学员积分管理制对学员的管理,有针对性的进行奖励,鼓励参学率高,学习成效好的学员,推荐优秀学员参加县级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的学习。 坚持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农民夜校的学习要有灵活性,场地上不局限于室内,田间地头,有象征意义的纪念馆等更能让学员身临其境,利用好本村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员亲身体验项目,让学员有更直观的感受,可以提高学员的参学积极性。同时可以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展演、组织乡里乡亲到文化坝子跳广场舞、写对联、开展兵乓球、羽毛球等文化体育活动等都可以作为农民夜校的形式。比如富乐镇开展的傈僳族文化活动、新安乡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亮出党员身份‘绿植美化支部阵营’”等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喜爱。可组织党员群众到另存学习先进经验,在回村分组开展小组教学,让更多的知识普及到更多的人。农民夜校除了提供知识学习外,也要起到丰富农民群众业余生活的作用。对行动不便的群众,组织党员送学上门,进行心理辅导、时事政治、医疗卫生等学习,让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关爱。 (作者:黄静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