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是的,《平“语”近人》就立足历史和现实,给了我们这样一种底气和信心。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传承中华文化的基因,在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辉煌历史中,在现代社会改革、建设、发展的伟大成就中不断汲取精神的力量,厚植文化自信,凝聚改革发展的共识,讲好中国故事,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继往开来,不断向前发展。 没有一种抽象概念,比细节更有说服力;而再多的叙事技巧,也不能比真情实感更打动人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老百姓”“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人民主体地位和领导干部的使命担当,在这些通俗易懂、简洁朴实而又字字珠玑的表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以“鱼水情”“公仆情”的态度和接地气的讲述,让党的方针政策入耳入脑入心,汇聚民心,凝聚了共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打虎拍蝇”既形象又深刻,老百姓们无不拍手叫好,用词简洁到位,生动有力,无不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举实例、摆事实,善于解惑释疑,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将晦涩的道理浅显化,更容易为公众理解和认同。“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说明了改革要“识水性”。“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意识冷暖放在心上”表达了领导干部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和改革发展的初心。朴实而有温度,凝练而有深度,平实中蕴藏着大智慧。 引经据典,把历史巧妙的引入现实,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通过古为今用,援引古代名言和历史事件,直指人心,追根溯源,讲述中国历史文化之“道”,并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汲取“营养”,少走弯路,增添助推现代发展的动力。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讲好中国故事,绝不是一段日子或者一个时期甚至于某一个人的事,而是关乎整个社会发展的全党的事,各个部门、各条战线要相互配合,在《平“语”近人》中汲取力量,不断对内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者:陈秀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