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围绕“立德”这个主题展开,从崇徳、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央视网 10月11日) 德,乃公民立身之本;社会治理之基;国家兴旺之源。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贯穿始终,早期人们对德的认知是维护部落的共同利益;后来是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今天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在历史的洪流中历经沧桑却依就璀璨夺目,依就是社会思想潮流的主旋律。究其原因是立德以兴国,立德以树人。 立德以兴国。古人曾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对德提出了具体要求,分别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何谓大德?大德是墨家提倡的“兼爱”;是范仲淹笔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当代“人民樵夫”廖俊波的身体力行。一个民族的屹立,一个国家的兴旺离不开大德的彰显,它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中国已然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医药健康、航空航天、现代交通等高精尖行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工作人员对大德的传承和发扬,明大德成就了今天的中国。 立德以树人。孔子在教导儿子孔鲤时曾说“不学礼,无以立。”这里的“礼”与诸子百家提倡的“尚德”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礼、尚德是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关键之钥。需要每一位公民守公德、严私德,积极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礼让斑马线,烟头不落地等微小的举动做起,让“尚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以培育高素质的公民。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习总书记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这样一个颇具挑战的时代作为新青年,我们不仅要有新作为,还要将彰显道德、传递正能量作为己任。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位公民“学礼,以立”。(史琪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