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第四集:国之本在家。(10月11日央视网) 节目自播出以来,全国上下反响强烈,深受干部群众喜爱。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节目形式新颖独特,化高深理论于浅显易懂,为电视观众娓娓道来。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亲民、爱民和敬民的深深情怀,也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弘扬到了极致。 《论语·述而》中写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通过最接地气的方式,苦口婆心为广大党员干部摆事实讲道理。他教导所有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待老百姓要“一枝一叶总关情”,干事创业要“治国有常民为本”,做人要“立德修身兴家国”。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为党员干部画出了标准像,提出了最低要求。 首先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党员干部要想清楚到底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和怎么样为民。要常自我审视剖析,看看自己为群众做了些什么,做得好不好,还可以做些什么。要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民情怀,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忧患意识,还要有“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自律意识。总之,就是对群众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其次要有执政为民的信心和勇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以,共产党人所有努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那么,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共产党人就要有背水一战的信心和勇气。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啃“硬骨头”关键时刻,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沉下身子、迈开步子、想好法子,逐项落实惠民政策,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期盼、最直接的民生问题。变了泥鳅就不要怕泥糊眼,当了共产党人就不要被困难吓到,要有信心和勇气将人民的幸福指数升上去。 其三要守住底线做有德之人。共产党员是普通群众中的一员,又是普通群众的先进分子,在德方面也当成为表率。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承担应有的责任,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简单的说,就是要三观正、言行端,时刻充满正能量。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能做的事;该说的才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作为党员干部,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作者:段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