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家讲坛》推出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总书记的一言一行为全体党员在“立德”这件事上做出了最权威示范,也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非常重视立德修身,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由此可见,唯有把立德修身摆在首位,国家才能前进,人民才能进步。
立德要先崇德。习总书记曾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要带头遵守社会规范、奉行公平正义、知耻行善、廉洁奉公,同时要主动学习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的道德闪光点,把这种德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注入社会,注入人心,向社会传达无限的道德正能量。
立德贵在明德。首先,每一个个人要立志报效祖国,学习爱国英雄的先进事迹,向榜样看齐,养成爱国为民的情怀,学会明大德;其次,要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守公德;最后,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严树私德,做到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在私德问题上,党员干部丝毫不能懈怠,要始终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这种警醒意识,要自觉地去净化自己的朋友圈、微信圈、生活圈、交友圈、娱乐圈,要做到慎独、慎微。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立德重在修德。一方面,要学习继承历史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向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更要遵行持守新时代的道德理念,为建设美好的国家而信守国家之德,为建设理想的社会而信守社会之德,为成为合格的公民而信守公民之德,关心着社会,帮助着他人,善于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做出选择;另一方面,要把所学的落到实处,要从小做起,从细微点滴之处做起,学会做人、学习做人,善小要常为,恶小不可为,日积月累,养成大德。
道德人格是国民道德精神的一面镜子,一个国家的民众的普遍道德精神面貌,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今天和明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正呼唤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提高民众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境界,重新确立新型的具有现代思想特征的理想道德人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道德的养成贵在坚持,要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就要始终牢记道德的养成永远在路上,持之以恒,要始终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