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表了题为《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国无德不兴》的文章。本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勤学、明辨、笃实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精神文明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根本支撑,道德模范是一个社会崇德向善的重要旗帜。早在2013年12月习近平来到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藏考察时就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国无德不兴,就是一种核心价值观,放到国家层面来说就是一种大德。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而这种“德”,放到个人层面来说,即我们平常说的“立德修身”。“德”就是指使自己的心灵,“立德”就是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变得纯洁,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立德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 中华民族向来讲求修身立德,将修身正己立德视为做人处事为官的根本。特别是党员干部,在立德修身上具体就要做到: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严以修身,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力戒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真正思民之所思,忧民之所忧,行民之所想,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间,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品质;做一名德才兼备的“正品”干部;以自身的高尚品德、优良作风,保持一份健康平和的心态,为一方百姓谋福祉。 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作者:任淑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