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我国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必须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增强城乡要素有序流动活力,对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着“稳底板”的作用。应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中做好“三农”工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通过“筑巢引凤”吸引外部人才下乡,“引凤归巢”吸引劳动力回流。通过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乡村高附加值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联动发展。提高农村聚合资源要素的内生发展能力,改变资源要素从农村单向流出的局面,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实现工农互惠与城乡融合。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 探索结对帮扶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推进、多管齐下,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区域互联互通;抓住东部地区产业升级、“腾笼换鸟”的契机,促进东西部生产要素区域间利用效率和自由流动度,优化区域间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坚持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探索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区域间的协调合作和优势互补夯实基础。以都市圈、城市群为重点增长极,强化先富带后富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输血+造血”有机结合的结对帮扶“新路子”进行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