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回顾45年开放历程,我国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起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渐由沿海延伸至沿边、沿江和内陆地区,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深化沿海开放,扩大向西开放、向周边国家开放,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2022年中西部地区出口占全国比重升至20.9%,比五年前提高4.7个百分点。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全方位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提升开放协调性、系统性,充分用好国内各区域各地方开放资源、平台、载体,建设更加开放、更加便利、更加统一的大市场,建设更加合理的制度体系、营商环境,持续增强开放动力和活力,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谱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东西南北中纵横联动、主体功能明显且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2022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25.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20.4%,比五年前提高1个百分点;高铁网对50万人以上城市的覆盖率达到89.9%,铁路网对20万人以上城市的覆盖率达到99.1%。但也要看到,我国地区间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以高水平开放牵动要素有序流动、资源合理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将促进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不断释放区域协调发展的巨大潜力,增强我国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是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提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厚植新优势,将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中国号”巨轮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乃至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