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志,对症施良策。长期为贫穷所困,有的群众没了心气,“一等二靠三要”;有的顾虑重重,轻易不敢迈出一步;有的无计可施,想干事没门路……脱贫攻坚进入冲刺期,各地更加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下更大力气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激发精准脱贫内生动力。(《人民日报》2018年07月10日) 古人有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扶贫干部如何帮助贫困群众摘下“贫困帽”,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凭着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脱贫致富?笔者认为,首先要帮助他们“立志”。只有树立贫困户脱贫光荣的导向,实现思想上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才能更好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撸起袖子争脱贫。“扶志”就是要打破“习惯贫困”。贫困户安于现状是个大问题,安于现状就不思进取,没有摆脱贫困的激情和动力,更甚者,以成为建档立卡户为荣,坐等政府扶持,终日游手好闲,“等靠要”思想严重。所以,扶贫扶志首先应帮助贫困群众“立志”,打破习惯于贫困的“紧箍”,让他们知道政策不养懒汉,脱贫致富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的无臂青年陈兹方,父亲早逝,母亲体弱多病,哥哥辍学,一家生活艰难。然而他不甘于命运安排,先是养猪亏了钱;后又跟人学养羊,终于找到脱贫路;看着村里山货滞销,陈兹方开一家网店,没有手,就用脚打字,脚趾头上磨出一个个厚茧。去年,网店实现销售额120万元、利润6万元。 “扶志”还需要突破“不敢创业”。事实上,更多的贫困户不是不愿摆脱贫困,而是缺少脱贫的办法、致富的门路。这就需要扶贫干部沉下身子体察贫困户的具体实情,鼓励有特长或有意向的贫困户放下包袱大展身手,帮助他们对接政府相关政策,结合实际因户因人施策。对于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政府部门要做好兜底保障工作,从而让因照顾家庭失能人员被长期“捆绑”的劳动力腾出手来做事。奉节县探索建立贫困家庭和农村五保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机制,投资2600万元建成的永乐、吐祥、草堂三个养护中心,已有460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失能人员入住,因照顾家庭失能人员而被长期“捆绑”的劳动力得以释放。 “扶志”还得要克服“不会干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常听见身边的扶贫同事说,“具体的物资帮扶,倒不如传授一项发展技能。”帮助贫困群众掌握一定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种植养殖技能培训也好,劳动力转移就业也好,对于贫困群众来说,都是很好的“扶智”。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贫困群众往往基础差、底子薄,选择培训项目和脱贫技术,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正如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所说,“扶智也要接地气,体现精准之意。要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做准做实技能培训。”( 白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