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玲成为凉山州越西县大花乡瓦尔村幼教点的老师已经4年多了。她说,最初还要挨家挨户去劝说孩子们入学,现在一开学,孩子们就像欢快的小鸟从四面八方赶来,“以前我们要花大力气教他们改善卫生习惯、学习普通话,现在孩子们学习更加主动,还常常向我们打听外面的世界,希望通过学习走出大山”。(12月16日,经济日报) 四川严格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通过实施“一村一幼”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推广,彝区藏区学前学会普通话覆盖2724个村级幼教点11.28万学前儿童。教育扶贫也算是建立脱贫长效机制,为贫困群众的发展致富筑牢根基,一个个幼教点在彝区藏区落地,一间间农牧民夜校成了扶贫扶“智”的最佳载体。 “少年强则国家强”,推而言之少年强则家庭强。做好教育扶贫工作,让贫困学子也能够保障教育,让贫困学子也能够学习科学知识,就能够助力其成长成才,今后无论其在创业还是就业上都能够拥有实力,能够适应环境需求,就是在源头上“减贫”。 无论是关注贫困学子的教育,还是关注贫困群众的健康,都是着眼长远,从源头上培植人民群众的脱贫和发展致富的能力。长效机制虽然需要久久为功、脚踏实地,产生效果也不能够立竿见影,但是其就如同为减贫不断输入“营养液”,从根本上慢慢消解“穷根”,不断注入新的减贫活力,夯实贫困群众的发展致富后劲。 因此,建立长效机制,切实为了让贫困群众实现物质精神稳定脱贫,彻底摆脱“我穷有理、我穷怕谁”的痼疾做出努力。在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脚踏实地中为贫困群众的输入脱贫营养,助力其树立脱贫信心和决心,破除脱贫短板,夯实脱贫后劲,为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实现脱贫筑牢基础、夯实后劲。(文/钟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