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因“四山环绕,如营垒之状”而得名,是川陕革命老区县。(四川日报,12月9日) 营山县是远近闻名穿山革命老区,也是我省的人口大县。同其他山区地区一样,营山县也曾因为“蜀道难”而制约了经济发展,1994年便被省委、省政府列为了省定贫困县,2011年又被列入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 从省定贫困县到捧得2018年度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获评2018年度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短短8年时间,营山县就实现了从贫困大步迈向小康的梦想,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在于县委、县政府对农村道路建设的重视,通过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实现了革命老区换新颜的历史变革。 大约在10年前笔者到过一次营山县朗池镇,那时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青山以外,就要数破败不堪的农村道路了。那一次的营山之行恰逢雨季,同行的两辆轿车因为底盘较低的原因在泥泞不堪、坑坑洼洼的村道上行进相当困难,轮胎打滑、车辆熄火各种情况层出不穷,几乎让两位自称为老司机的朋友“颜面扫地”。 然而,3年前当笔者再一次开车来到营山县朗池镇之时,眼前的改变几乎让人不敢相信——6米宽的草油路面取代了此前泥泞不堪的泥巴路;统规自建的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农房取代了土坯房……几年时间,转变如此之大,主要还是当地党委、政府不仅找到了制约营山县发展的“瓶颈”而且迅速对症下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建设发展的重心聚焦在了农村,聚焦在了农村道路上。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便要数这通达四方的农村道路了。要致富先修路,道路修好了,农村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走出去,投资企业才来引进来,农村地区才能富起来,这“一来一去”之间,农村便振兴起来了,农民的日子便红火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