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许衡传》载,宋末元初时,战乱频仍,大学者许衡随着一帮人逃难,天热口渴难耐,正好经过一片梨园,因为梨园的主人躲避战乱已经跑了,大家就都进园子抢摘梨子吃,只有他一个人坐在路边不动,有人问他为何不去(摘梨),他说:别人的东西,不可妄取。人说,世乱,梨已无主。许衡回答道: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是啊,梨虽说目前是无主,但是我妈的内心岂能无主呢?党员干部更好有这样的内心境界,做一个内心“有主”的干部,只有当一个有坚定理想信念,且有主张、有主见、有主持的干部,才能保障自己的人生可持续发展。 前几天,上海市公开曝光乐四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我认为出事的原因都是私心太重,享乐心太重,侥幸心里太重。在政治生活中,每多一分私心、多一份享乐、多一份侥幸就多一分风险,每多一分公心、多一份为民,多一份必然就多一分平安。 吕坤在《呻吟语》里讲:“公、私两字是宇宙的人鬼关,若自朝堂以至闾里,只把持得‘公’字定,便自天清地宁、政清讼息。”朱熹也谈到,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没个下梢”。 读完感受颇深:一私否百公。一位干部哪怕做了再多的公事,功绩赫赫,但是有了私心,为了自身的欲望做了一件为人诟病、纪法难容的私事,那么这一件私事就足以毁掉干部的“一世英名”。所以会有“晚节不保”这个词。 唐朝的《臣轨》中曾说:“公道行,则神明不劳而邪自息;私道行,则刑罚繁而邪不禁。”所以说要做一名“有主”的干部,切不可因私废公,从政治、组织、工作、生活等方面,把与“私”有关的表现研究透,处分规定就好写了。比如结党营私、私相授受、公报私仇、损公肥私、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等等等等。从中也可以看出,私心越重,就越有可能触犯纪律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