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少了,在一线的时间更多了。”11月18日,正在下乡的广元市扶贫开发局社会扶贫科干部唐愚感叹。精简文件会议、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省各地紧紧围绕把为基层减负、让基层有感落到实处,抓实抓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整治,推动整改工作持续走深。(四川日报,2019年11月20日) 近日,中办印发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对一直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提出了有力的整改措施。《通知》字字句句都说到了基层干部心中,但好政策归于好落实。为基层减负,就是为实干让路,到底减什么,如何减? 首先,为基层减负,必须杜绝“辛辛苦苦的形式主义”,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实” 不能是形式上的“实”,而是要看成效上的“实”。中央明确“印发的政策性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确保发给县级以下的文件、召开的会议减少30%-50%”,“ 国务院及其部要把文件压减1/3以上”。各级党组织要向中央对标,坚决纠治“重形式、轻实效”的形式主义,减少了过于繁琐和细碎的规定和程序,做到真正把文件“简”下来,把《通知》精神贯彻落到实处,把为基层减负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让基层干部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职工作上,把功夫和精力用到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上。 其次,在基层治理中,既要减负,也要鼓劲,要着力理顺政府管理的体制机制,改进干部考核标准和方法,注重对基层干部的关爱和激励,让基层干部少在应付上级检查上做文章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督查、考核、问责,在厘清限度和边界上下功夫,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使基层干部从对数据、编材料、做图表、造典型等繁杂工作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在服务群众上下功夫,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群众拉近感情,回归基层服务群众的本色。 最后,应当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治巡视和政治督查,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对基层干部的管理和考核要重实绩、实效。检查、留痕都是为了把考核评价做实,但是“实”不只是形式上的“实”,更主要的是要看实绩、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监督和鼓励基层干部将基层工作抓好。 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的需求出发,为基层减负的同时加“油”、给劲。只有这样,才能将基层减负工作更好的落到实处,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为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提供更好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