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家下地他睡觉、事不关己瞅热闹。贫困帽子戴惯了,遮风挡雨,舍不得摘。没承想,村里开大会,村民们批评他是“懒汉”。杨正怀坐不住了,“我也要加入合作社!”杨正怀所在的洋浪村,位于贵州省丹寨县,如今村民齐心、懒汉难寻,蔬菜产业远近闻名。(7月10日,人民网) “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难。”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时期,唯有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树立“干”字当头的脱贫光荣导向,破除“不愿干”、“不敢干”以及“不会干”的问题,方能激发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来的梦想,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然而贫困群众长期为贫困所困,形成了“一等二靠三要”、“破罐子破摔”等懒汉思想,给基层扶贫工作带来了困难,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期之际,要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为脱贫攻坚注入不竭动力。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为想干敢干提供压舱石。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唯有投入苦干和实干,才能开创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扶贫先扶志,对症施良策。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后扶贫时代,消除贫困群众的重重顾虑,精准制定帮扶政策,让想干事有迹可循,为向前奋斗指引方向、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扶贫无论是在顶层制度设计上还是基层具体实践中,让贫困户成为奋斗幸福的主角,改变“等靠要”的懒惰观念,在辛勤劳动中获得满满的存在感和幸福感,走出勤劳致富的新路子。同时倡导脱贫光荣的导向,树立一批自强不息的先进脱贫典型,让“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的宣讲活动深入群众之中,从而让不等不靠的脱贫精神高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能干会干注入强心剂。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更需要智力支持,一方面让贫困群众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结合就业需求提供相关培训课程,从而释放脱贫的内生动力,让有想法想干事的贫困群众“放下包袱轻装前行”、“离开拐杖也能走路”。另一方面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必须精准、接地气,扶贫攻坚在选择脱贫项目的时候要因地制宜,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做帮扶政策。切莫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百姓是否在扶贫进程中受益,得到切实的实惠,是考核扶贫成效的关键所在。最终让贫困群众中了解扶贫政策、提高拉动技能,树立勤劳致富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行百里者半九十。战鼓催征马蹄急,后扶贫时代的攻坚拔寨的号角已吹响,贫困群众以“干”字当头,树立想干敢干能干会干的脱贫导向,用双手和汗水创造幸福生活。 作者:韩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