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等具体要求。这意味着,各地在扶贫工作中,要认真反思以往“资金+盖房”的单一做法,集中力量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特殊困难,树立脱贫光荣导向,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7月12日《人民日报》) 哲学上讲,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才能让物质从根本上由量变产生质变。外因的是产生质变的外在因素,而内因则是产生质变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理论对于当下的精准脱贫同样适用,外在指的是扶贫的大氛围,以及各级政府的扶持力度;内在则指的是作为脱贫主体的贫困户,必须首先从内心摆正姿态,内外兼修方能一招致胜。 外在营造的大氛围是脱贫攻坚的土壤。 脱贫攻坚不能使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首先要下功夫的就是外在环境的营造上。配齐干部、配备资金成为了决胜脱贫攻坚的先决条件。选配有能力、有干劲的年轻干部深入基层,他们有知识有能力根据实际为当地脱贫攻坚出谋划策。其次则是扶贫资金的利用,把好监管这道关成为了取得战役胜利的关键,将“人”和“物”都做到物尽其用,有了充分的保障脱贫攻坚才算有了基础。 都说“扶贫先扶志”,但是具体如何扶志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扶志的根本在在于使贫困户摆脱“等、靠、要”的思想,不等别人帮、不拖靠时间、不朝别人要。激发贫困户内心深处想要过上幸福日子的最初的愿望才是解决问题的重点。据笔者了解,目前来说贫困户“要我脱贫”的想法还很严重,这是脱贫攻坚路上最大的“拦路虎”。若是不能从根源上激起贫困户的斗志,转变依赖帮扶的畏难心理,脱贫攻坚将会进行的步履维艰。 精准脱贫不是单一的入入户、慰慰问就能解决的问题,外在的帮扶固然重要,但内在的思想观念同样不容忽视。只有两手抓两手硬, “内”“外”兼修才能使精准脱贫不走冤枉路,取得最终的胜利。(张淑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