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近日在浙江、江苏、河南、河北等地采访时发现,不少地方在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主动探索、妙招频出,走出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增强了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0月11日,青海日报) 乡村活力是乡村振兴的能量,唯有乡村充满活力,人民群众才能够提振精气神,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要想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关键就在于党员干部要想出妙招,切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其愿意相信干部、相信美好生活,相信努力付出有回报。 很多地方都创新方式方法,在调动群众积极性上下功夫。浙江余姚市谢家路村的“板凳家访”“板凳决策”,“小板凳”在架起干群连心桥过程中发挥“大功用”。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坐板凳”的理念就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尊重群众建议,将群众的意见建议纳入到重要决策决断钟。 其实,充分尊重群众意见,让群众愿意与党员干部分享交流,就是激活乡村活力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只要这种密切联系群众的方式能够持之以恒,干群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紧密、更加和谐,群众对干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干部一定能够从群众的意见建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与突破点,助力问题解决。 “板凳家访”的成功,也是告诉干部一定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够形成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这种和谐关系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坚实基础。而且这也是干部创新创业应该遵循的基调,无论激活群众热情的方式如何改变,基本思想和方法不变,那就是尽可能尊重群众意见,尽可能与人民群众多沟通交流,尽可能让群众畅所欲言。唯有如此,群众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才会愿意发表意见,才愿意团结向上,才愿意与干部一起创造美好生活。(文/钟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