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在稳定增长、创业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坚实力量。(9月21日,人民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造血式”产业扶贫正当时。“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 “造血式”的产业扶贫确实是脱贫的“大招”。要想真正夯实脱贫后劲,产业发展事贫困地区必须为之的事。产业发展具有规模化优势,能够让生产的产品具有更高质量,并且能够压低成本,而且因为具有规模化优势,更加能够吸引经销商的长期合作。 产业发展还能够将人才留在当地,让当地经济发展起来,特别是“就地就业”既能够满足村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又能够满足村民群众的情感需求,让村民群众愿意留下来,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发展的“就地就业”优势确实应该被发挥出来,一定能够助脱贫,助振兴。这就需要乡村尽可能与公司企业合作,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企业发展需求,实现创业或者就业。或是乡村产品入驻企业,成为企业的供货商,或是贫困群众接受相关就业培训,成为扶贫车间的员工,或是成为企业的普通员工,获取薪资报酬。这些都能够让村民群众获得收益。 然而要想引进企业,最重要的则是乡村要做好完善基础设施的准备,让引进的企业能够顺利运营企业,或者让企业需要的产品能够顺利运输出去,当地干部做好企业运营的基本保障,唯有做好这些,才能实现群众与企业的共赢发展,在合作之下实现各自的目标。(文/钟悠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