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施策是解“尾菜之困”良方
随着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收采、加工、运输、售卖过程中产生的尾菜数量急剧攀升,因其利用难度大、处理成本高,使得10余年的尾菜治理之路,成效不彰。(8月28日《半月谈》)
尾菜,俗称“烂菜叶子”,堆积成山的尾菜,若得不到妥善的回收处理,任其随意倾倒,自然腐败,轻则堵塞道路,恶臭弥漫,影响城乡容貌;重则污水横流,滋生病菌,造成环境污染。
都说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那么制约尾菜“变废为宝”的因素又有哪些呢?一方面在于尾菜量大难消化。一个地区的蔬菜生产期相对集中,这一时段内的尾菜堆积量必然大幅增加,加之尾菜含水量高、无法储运的特质,采用传统的沤肥还田、发展沼气、加工饲料等处理方式,短时间内无法做到完全消化。另一方面,在于尾菜处理成本高。专业的工厂化处理生产线,“日处理尾菜量可达400吨”,然而每吨尾菜的成本高达百元,部分蔬菜种植大户和菜库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加之“利益至上”心态驱使,不愿承担尾菜处理费用,导致生产线建设少,使用率不高。
尾菜之困所折射的,其实是蔬菜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对下游产品开发不到位导致的“发展之困”,而要根除这一病灶,还需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和农户树立环保意识,同时要加大对堆肥还田、饲养蚯蚓等已成熟尾菜处理技术的普及,实现人人参与治理的良性局面;其次,政府要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建设、补助一批能高效率处理尾菜的设备,研发、引进一批可循环利用的生物技术,让企业和农户能“消化得起”尾菜;最后,要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强化尾菜治理监管,形成不敢随意处理尾菜的高压态势。(作者:姚绍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