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提升历史思维中守初心担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思维及其作用,倡导历史思维这一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论…用历史思维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进行理解与把握,才能真正认同与坚守我们的初心。(8月23日,光明日报)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坚定的初心首先来自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初心的本意是人在接触事物最开始时所形成的原初涵义上的本心,后延伸为初始的心愿、信念、期待和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了理想而不畏艰险、不懈奋斗的先进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初心。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它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不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唯物史观认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能理解一个事物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在对历史命题的回答中、对历史使命的承担中奠定了自己的初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从这一科学理论出发,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回答了中国革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我是谁”的自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现实语境中必然产生的最朴素与最直接的追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只有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才可以给我们带来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和力量。 让历史赋予坚守初心的时代任务。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初心使命务必铭刻于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世情、国情、党情不同,历史任务与时代课题不同,从而赋予坚守初心不同的时代内容。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断筑牢基础的奋斗史。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中国共产党虽然历尽挫折却仍然一路前行、造就伟业,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坚持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在历史中得到检验,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是中国共产党人从自己的历史中领悟的根本道理。 在开创历史的实践中践行初心。在历史和具体把握中践行初心使命。初心使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任务要求。革命战争年代,践行初心使命,就是把牢底坐穿的坚贞不屈,是爬雪山、过草地的不改初衷,是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奉献;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践行初心使命,就是艰苦奋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斗争气概,是铁人王进喜式的忘我拼搏,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改革开放时期,践行初心使命,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的胆识担当,是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的奋发作为,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智慧勇气。走过近百年辉煌历程的中国共产党人,迈入新时代,一定会更加自觉地坚持真理,在更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上自觉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是新时代所有共产党员尤其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彰显。 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方位。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正处在决定我们的理想目标成败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永葆忠诚本色、勇担神圣使命,在践行初心与使命的征程中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页,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程占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