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要从个人修行开始 正值人社系统上上下下学习贯彻落实行业作风建设之际,我对这个老话题,尝试用中国古人思想作一些解读。 行业作风的现象。这一问题由红安90多岁老人被抬上三楼社保认证事件引出,4月中旬,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此事,以绝对优势压倒性认为人社部门办事衙门作风,为此,7月3日,人社部召开系统行风建设电视电视会,有近4万余人社人在各地分会场参加会议。如此大规模的会议,就因为一个作风问题。如今,几个月过去了,各种以作风建设的检查督查络绎不绝,为什么这样一个老问题,老整治不好呢? 经常看到的一些作风现象,诸如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迟到早退、无故离开岗位、串岗闲聊、做与工作无关的事等等,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是已经没有了为民服务的那颗恭敬的心。想当年入党宣誓时: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想当年入职面试时:我将以焦裕禄为榜样,以雷锋为楷模,任劳任怨干好本职工作……当初的为民服务的心呢?任劳任怨干好本职工作的心呢?归根结底,就是缺失了为民的“初心”。 行风建设,归根到底,就是个人修行的过程。一个想有真正有抱负的人,就要先从修养自身做起,从“小我”走向“大我”。在《大学》这部书中,有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修身为本”。任何一个人,不管身份和地位有什么差别,修身都是立在社会上的根本。我们如果考察社会上形形色色治乱兴衰的人或者事,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之所以失败,会有各种原因,总的就是个人原因与外在环境两大类。就这二者的关系而言,一个人之所以遭受挫折的最根本原因则是个人的素养和智慧不够。因为,即便是同样的外在环境,有的人可以飞黄腾达,有的人则是穷途末路,归根结底则是人的素质使然。所以,《大学》告诉人们,一个人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业,无论是谁,无论是从事什么行业,一定要从修身开始,只有让自己变得强大,才有实力接受更多的考验。在《庄子》这部书里则将其概括为“内圣外王”,做人理想的境界就是内圣与外王结合起来;内圣,就是在内心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对家国天下,都负有一种责任,能够放下名利的枷锁,能够抵制各种诱惑,经受各种考验;外王就是担当起大丈夫的责任,无论是立功、立德、还是立言,都要于国于民大有利益。庄子为什么将“内圣”与“外王”结合起来呢?因为一个人只有首先是内圣的时候,才能放下心中的“小我”,才能不为自己的那个自私、贪欲所困扰,才能看淡名利,才能意志高远、经受各种考验。也只有在内圣的状态下个人才能将自己的身心放在为国为民的事业中,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反之,如果一个人心中都是些自私、欲望、算计和利害,这样的人只会为自己的“小我”打拼,只会算计自己的小利益,怎么可能为国为民做成一番大事呢?因此,有了内圣的境界,才有能力从事外王的事业,这就是厚德方能载物。《道徳经》也有很好的说明,对于如何内圣,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意思说一个人在求道成圣的过程中,一定不断地减除内心的欲望,这个过程就是日损的过程。当一个人心灵纯净的时候,就是“无为”的状态,就是一个人心中消除了妄想的状态,这个状态中的人不再是为了自己的一点小利益活着,也正是这个状态,一个人的心中才能升起大我的格局,才能真正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无所不为。对于真正内圣的人,老子又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一个真正觉悟的人,并没有自己的利益和算计,他一切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所以是“以百姓之心为心”,就是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真正能够超越小我的人才能做到将此身心奉献给社会。 放眼世界,心怀天下,为做一番事业打下基础,不惧任何挑战和考验,从内圣的角度看,心灵清净而无沾染,从外王的角度看,以无为的心,做有为的事业,潇潇洒洒,随缘起落,不辜负时代的重托,交一份人生圆满的答卷。 (文/夏云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