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贫困户在墙上写的一段留言被纷纷传看,其留言内容如下:各位领导:本人已脱贫,请不要来打扰了。看后感触颇丰,这一结果,得益于我们这些基层干部的苦劳,里面凝聚着我们基层干部的多少心血,起早贪黑,风雨无阻,随时关心,随时做回访,真真的做到把贫困户当家人。那我们如何让“我已脱贫”成为常态化呢? 要让“我已脱贫”成为常态化,就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尊重每一个地方,因地制宜,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基层让基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标准,让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当扶贫项目一到达,就知道什么山出什么果,什么水养什么鱼,为当地的老百姓带来致富的果子,确实让扶贫这一民生工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正所谓:地尽其力。就是什么山出什么果,什么水养什么鱼。土地、环境等作为扶贫项目执行的决定因素,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切不可胡乱上项目。否则,就会落得“扶贫羊”变“餐桌羊”同样的结果。 要让“我已脱贫”成为常态化,最主要的还是要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提高自身发展的能力,不能光靠外部扶持,要指导组建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等。尽管在精准扶贫的思路里,有提出转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但基层在推进时,依然难免落入固有的扶贫模式中,还往往是基层干部和驻村干部在绞尽脑汁想着各式的产业扶贫等,可是村民却并没有多少积极性。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悖论:精准扶贫意图使贫困户脱贫,但忽略了他们的实际需要,还可能助长部分贫苦困户的“等靠要”思想。一旦外力撤出,可能很快就会返贫,农村依然没有实现内生性发展,农民的自主性依然没有被激活。 所以,要让“我已脱贫”成为常态化,在实际扶贫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因地制宜,启动扶贫项目,还要让群众自己亲自参与进来,应当充分尊重村民的自主性、自愿性,基层干部做好协调、引导工作。此外,还应该引入更多的社会公益组织加入政府的扶贫工作中,以他们的中立性和专业性,来完善政府无法或者不方便完成的工作,这样既减轻了我们基层干部巨大的工作量还能真正地赢得群众的认同,让群众实现了自我管理,提升了能力,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俄扎乡 管蓉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