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省领导干部大会召开,全面布置了为期50天的全省干部作风大整顿活动。省委书记指出,各地各部门不要回去就着急给省委打报告,问题解决了,取得进展了,再打报告,也不迟。回去开个会,给省委打了报告,就算工作完成了,这不行。(9月11日,人民日报) 作风建设一直在路上,不是因为作风问题有多顽固或是多严重,而是我们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高标准的作风姿态,站在历史发展的船头,为了人民群众“乘风破浪”。此次,吉林省开展为期50天的全省干部作风大整顿活动,无疑就是通过大整顿的方式,给党员干部“敲敲边鼓”,给党员干部指明方向,也给那些思想“抛锚”的党员干部敲响警钟。笔者认为,要根治作风问题,领导干部就必须让实干成为手中的“武器”。 “武器”,是用于攻击的工具,也因此被用来威慑和防御。当然,这里的“武器”不是有形有状的东西,而是党员干部心中的一种信念,是对“实干为民”的坚持和执着,它追求的是期望效果最大化的原则,也就是让“实干”内化成党员干部心灵上的强大动力与精神引领,作用于他们外化的行动。 党员干部让实干成为“武器”,就能手握利剑,斩断思想和作风上的顽疾。摒弃官僚主义,做到事必躬亲,能够亲自“挂帅”;消除形式主义,做到“件件有回音”,主动“出征”;摆脱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将工作的激情和动力着眼于群众的利益上来,不计个人得失。 党员干部让实干成为“武器”,就能披荆斩棘,手刃“硬骨头”。当前,社会发展进入深水期,各项改革任务都面临着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以实干谋发展、以实干促发展,在改革过程中咬紧牙关,不躲闪、不逃避,主动作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啃得下“硬骨头”。 党员干部让实干成为“武器”,就能为担当撑腰,经得起考验。“人无完人”,党员干部在面对新情况、新形势时,可能出现判断失误、决策偏差等问题,在有条件的容错机制下,“实干”就能为这些敢于担当者撑腰,不让流汗者流泪。 笔者认为,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上进的唯一砝码就是“实干”,只有炼好“实干”这把利剑,让它成为自己的“武器”,才能够走得更远。 (作者:唐蕾)
|